联系方式

地址:中国四川省宜宾市高县庆符镇凯华路1号

电话:400-111-7771

邮箱:zaobaijian@163.com

关注我们

扫描二维码,查看手机网站

弘扬川茶文化 · 打造茶旅综合体

Promote Sichuan tea culture and build a tea tourism complex

没落了八百多年,建窑建盏如何逆袭登顶陶瓷界?


与其它传统手工艺不同, 建窑建盏烧制技艺有一个“起死回生”的经历, 业内人士把这段经历简称为“攻关”。

虽然建窑在宋末元初因饮茶风俗的流变,逐渐停烧黑釉瓷,但在千年之后的工业社会,代表着黑釉瓷烧制技艺最高峰的建窑建盏,仍然牵动海内外陶瓷研究者、手工艺者、收藏者的心。

1

清末宣统二年(1910年),陈浏《陶雅》记载:“近有闽人掘地,所得古盏颇多,质厚色紫黑。”

民国十八年(1929年),《建瓯县志》(水吉曾长期隶属于建瓯)曾记载,有人从水吉的宋代建窑遗址盗挖黑釉碗,销往上海、日本。建盏开始被一些洋人认识到是珍贵的宝物,但它的烧制方法、制造者、作用、使用者、文化背景,在当时都是不解之谜。

1932年~1933年间,就职于海关的美国人詹姆士·马歇尔·普拉玛(James Marshall Plumer,1899~1960)在福州的一家古玩店买到建窑黑釉盏,打听到它来自闽北的水吉之后,普拉玛氏就开始策划去窑址调查。

1935年6月,普拉玛氏从上海取道浙江进入闽北,到水吉当地调查建窑遗址。到达目的地后,他大为惊叹,写道:

“这里就是建盏的生产地,也是我梦想许久、千里迢迢来寻找的东西。”

在寻访途中,普拉玛氏拍摄记录了当年水吉的风貌,并运走大量残片标本,加上在福州收购的整器,悉数运回故乡美国。这些珍贵样本,如今多保存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美术馆。

2

离开中国后,普拉玛氏发表了建窑的调查成果,成为西方第一个发现建盏真实来源的人,引起轰动。可惜当时民国政府不重视,也无力组织本国专家团队对建窑进行考察和保护。

建国后,文物考古工作逐步走上轨道。

1954年,华东文物工作队福建工作组对水吉窑进行考古调查。

1960年,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对芦花坪窑址进行首次发掘,发掘面积约90平方米,出土标本千余件。

1977年,福建省博物馆、厦门大学历史系和建阳县文化馆联合对芦花坪进行第二次发掘,发掘面积208平方米。

3

1979年, 正值百废待兴之际, 为了恢复失传数百年的建窑烧制工艺, 重现建盏珍品, 经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倡导、南平地区行署主导, 由福建省轻工研究所负责立项, 并承担建盏烧制技艺恢复项目, 建阳县瓷厂协作组成科研攻关小组, 项目展开场地设在建阳县瓷厂。

1979-1980年间, 该所先后有两批次科研人员驻厂攻关, 经过反复实验, 逐步摸索出了“兔毫釉”胚釉配方和烧成规律, 陆续在传统龙窑中烧制出200多件与建窑“兔毫釉”相接近的盏类产品。

4

鉴定结论认定, 试制品无论在造型上、釉面效果上基本达到宋瓷兔毫盏所具有的传统风格和特点, 一些试制品不仅达到了形似、质似, 而且达到了神似。

试制品经用现代化先进测试手段进行显微结构的基础研究, 证明瓷釉的形成机理和结构本质与宋代建窑兔毫釉产品基本相同。

当时, 因为“兔毫釉”恢复是试验室的成果, 不能形成小批量产出, 加上科研经费不足, 鉴定会之后, 项目承担单位抽调的攻关小组全体同志陆续各自返回原单位。

此后十多年, 部分参与建窑建盏技艺恢复的理论专家、学者与陶艺人, 仍在默默钻研, 他们在原料配方和烧制技术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, 使建窑建盏技艺复原, 建盏艺术重见人间。

2009年,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2011年5月23日,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,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6

感怀!

建窑窑火能重新开始燃烧,是建盏之幸,亦是爱盏之人的幸运。

纵然时隔千年,世殊时异,人心嬗变,但总有人因为各种缘由爱上建盏,甚至为之沉迷。

他们之中有以传承建盏文化为理想的学者,有以恢复宋代建盏制造工艺为目标的陶人,有以手捧建盏缅怀简古淡泊之美为人生乐趣的藏家。

如今,建盏已成为陶瓷界的翘楚,世界各地爱盏之人络绎不绝的来到原产地学习参观建盏的制作工艺。这些不同年龄、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国界的人们,逡巡在水吉的土地上,为沉睡多年才苏醒的建窑带来勃勃生机,续写着建盏与这片土地的不解之缘。

中国传统文脉历经多舛的劫难至今未断,因为总是有人在坚持传承,而建盏,亦然。